为帮助族人科举考试作弊,纪晓岚这么做....
现代的大考中有人作弊,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同样有人会作弊。大清第一才子纪晓岚,曾经在没有现代高科技设备的情况下,在朝廷对考生作弊严苛的防范下,成功的帮助他的子侄们在考取举人的乡试中作过弊,其手法之绝,让人赞叹!
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都对考生作弊行为防范甚严,都采取过一些严密措施。如唐朝、五代时期设置的“棘院”;金朝时期的裸体搜身,都是为了防止消息传递和小抄带入。到了清朝,顺治皇帝命令规定:“生儒入场,细加搜检。”如果发现有谁敢“怀挟”着“片纸只字”,先到考场前“枷号”一个月;请人代笔替考者,两个人统统“枷号”;如果搜检人员“知情容隐”,一律问罪。
即使这样,但作弊者仍不乏其人。乾隆皇帝为了消除考试作弊现象,对考生实施了更为严苛的手段,他规定考生帽子不准用双层,皮衣去面,毡衣去里,衫袍都用单层,袜子用单毡,鞋子用薄底,坐具用毡片,卷袋不许装里子,笔管镂空,水注用磁,甚至考生携带的糕饼也要切开检查。
不仅如此,考生入场前,还要排成一行,鱼贯而入,以便于搜身。搜身的时候,由两个搜检人员同时搜检一名考生,一门、二门各搜查一次。如果二门搜检人员搜出考生“怀挟”,一门的搜检人员要予以处治。考生进入号房以后,立即关门上锁,直到考试结束。
当时乡试的主考官王翰林,得知身居要职的纪晓岚有不少子侄要参加此次乡试后,便有意攀附,前来拜访时表示愿意从中做点手脚,帮助一下纪氏子弟。
科举出身并担任过几次乡试、会试正考官的纪晓岚,对这些规定十分清楚。恰巧顺天府乡试那年,纪晓岚老家的一批子侄们要参加选拔举人的科举考试,作为长辈,纪晓岚自然希望他们高中,但也信心不足。
当时乡试的主考官王翰林,得知身居要职的纪晓岚有不少子侄要参加此次乡试后,便有意攀附,前来拜访时表示愿意从中做点手脚,帮助一下纪氏子弟。王翰林的一片诚心,让纪晓岚十分感激。但考虑到乾隆皇帝对参与作弊官员的严酷惩治,纪晓岚经过深思熟虑后,想到了一个既能保住王翰林,又能让子侄们中举的绝妙办法。
纪晓岚对王翰林说道:“有劳王大人惦记。不过,纪氏子侄们大都不成器,写个『也』字,连钩都不会挑,我断定他们不能题名。”王翰林是个聪明人,早把纪晓岚说话的弦外之音记在心里。王翰林走后,纪晓岚立即修书告诉家人:“凡是今年赶考的,写『也』字时一律不许挑钩。”纪氏子弟们虽然不明就里,但还是依计而行,文章中每逢写『也』字的时候,都不挑钩。
果然,乡试揭榜后,纪氏子弟同科竟然中了八个举人。当然,这样好的成绩,既少不了王翰林的功劳,也离不开纪晓岚的好主意。纪晓岚想出来的这个办法,确实巧妙绝伦,其本质就是在试卷上做“标记”。
纪晓岚想出在“也”字上动手脚的方法,让主考官顺利提拔纪氏子弟。
但明显地做标记,怕是很容易被察觉出来,而且也会被认为对试卷“不恭”而被一票否决。古人行文,断然少不了“之乎者也”一番,把一个常见的“也”字稍作“改造”,隐藏在赫赫千言的文章中,那些不明白其“深意”的考官们其实很难发现。
纪晓岚“也”字不挑钩的作弊手段,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从纪氏的后人口中传了出来,不过,那时纪晓岚和那年中举的子弟们都已经作古了,因而没有引起什么风波。纪晓岚发明的这种作弊方法,也被后人多次效仿,而且屡试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