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完全用不着担心耳膜破裂或四处飞溅的爆炸碎片这种小事。他甚至都无需转身去看看那么大的动静是咋了。他忙着精心塑造自己冷酷有型、出个汗都 性感到爆表的完美形象呢。但你知道吗?通常我们都是乐在其中,并不会对电影中疯狂的细节和不切实际的老套剧情吹毛求疵。
电影中久经考验的陈腔滥调总是在取悦观众的同时让我们有些许崩溃。从视觉上看,后期合成画面的效果远远比真实场景酷的多,尤其是主角从爆炸中逃跑的慢镜头,这要是发生在正常人身上,估计早就吓得屁滚尿流,逃之夭夭了。从恐怖片到动作片再到科幻片,每种类型的电影都有一个不折不扣的烂俗桥段库可供挑选。那么请接着读下去吧,看看自己最爱或最不忍直视的剧情有没有上榜!
10.坏蛋没事总独白
电 影中,坏蛋最爱做的事莫过于一边像看放大镜下的蚂蚁一样看自己的猎物惊恐地挣扎,一边滔滔不绝地360度无死角解释自己。从电影《海角惊魂》(”Cape Fear”)到《黑客帝国》(”The Matrix”),这种详尽的独白可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个经典桥段出现的真正原因是——坏蛋都爱吹牛。
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都可以将这些独白逐一分类:
有长篇大论受害人死法型(詹姆斯·邦德系列电影中几乎都有这一情节)
有滔滔不绝演说关键情节型(一般编剧认为观众被剧情搞迷糊了就会这么安排)
还有一直流行的“我们来谈谈人生哲学”型。
举个例子:史密斯特工(Agent Smith)在《黑客帝国》中对被堵住嘴绑在椅子上的尼奥(Neo)夸夸其谈:“我坚信,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是通过苦难…和折磨…来诠释现实的。”
你肯定会好奇为什么这些坏蛋不直接掏出手枪把英雄解决了。因为这样的话,正义人士就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大显身手、扭转干坤了呀。而可悲的现实是?要不是那一长串的独白,坏蛋早就有多远就跑多远了有木有!
9.种族成见难抛却
种族成见都已经是过去时了,但当然要把电影排除在外才敢这么说,电影里中东人一般都是恐怖分子,意大利裔美国人总是带着金链子,狼吞虎咽地吃着千层面。影片配角一般就是这种陈词滥调的集中反映,比如时髦的黑人死党(《甜心辣舞》(”Honey”)、《爱到房屋倒塌》(”BringingDown the House”)和《独领风骚》(”Clueless”)就是几个例子)以及印度书呆子朋友(这是一个较新的形象)。
邪恶的墨西哥毒枭,喷珠吐玉的本土美国人,傲慢的乡村俱乐部白人成员,天生功夫了得的亚洲人——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在电影中,不管是为了增加喜剧效果还是为了符合观众预期而打消他们的疑虑。
还 有坏消息?这种套路已经变得老掉牙了(并且还有侮辱性),尤其是同种族的人在电影中总是扮演某种固定的角色。在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中,一个黑人最有可 能演绎的角色就是风趣而品格高尚的仆人。而到了21世纪,黑人则有了完全不同的刻板形象。《非常男女》(”Not AnotherTeenage Movie”)就讽刺了这一现象,剧中人物马利克(Malik)自嘲到:“我就是那个典型的黑人,我就应该保持微笑,不介入任何谈话,只该说些 “TMD”、“狗娘养的”、“真是有够逊的”之类的话。”
8.侧身射击为耍帅
如 果你玩过射击,就会知道这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如果击中了目标,只要误差足够小子弹就能打入目标体内最深处。幸运的是,电影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这就是 为什么我们欣赏到的只是极不规范的枪械操作技术。我个人最喜欢的场面是侧身射击,这在2010年的喜剧《约会之夜》(Date Night)中,被疯狂的史蒂夫卡瑞尔(Steve Carell)戏称为“生死一击”。1966年的《黄金三镖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和1993年的《威胁2:社会》等标志性电影中均有侧身射击的场面,这看起来是那样的酷炫、彪悍且堪称完美,但是不看准星会让人无法瞄准目 标,这样的射击也无任何精确度可言。
尽管电影完全可以让那些频繁出镜的过时动作看起来更加有趣,但是观众更愿意欣赏不可思议的完全用意念驱使的悬浮。不管怎样,在现实生活中,火器之类的把戏最好还是留给受过专业训练的军人吧,对吧?
7.救命之物纯摆设
回 首过去,凶手在袭击之前切断电话线是动作片和惊悚片的惯用策略(《虎胆龙威》”Die Hard”和《万圣节》”Halloween’特约版中都可以看 到)。但在90代末、21世纪初,人们逐渐开始放弃固定电话改用手机,制片人也不得不为他们的电影想出更加“可信”的情节。
例如主角深陷无人区,或是被困在沙漠里、车里、小镇的危险区域里,但手机却没有信号。严肃地问一句,这些人用的哪家通讯公司的手机卡?(Pop Sugar曾经汇编过一个有趣的清单:关于手机无信号或遭遇其他通信障碍的66部电影)
而 这绝不是电影中可用工具故障的唯一例子,还有没电的汽车蓄电池、空空如也的油箱、冒着黑烟的发动机。于是你就懂了,电影里最普通、最常用的物件往往都没有 什么用,尤其是在某个人物被困在某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最最需要它们的时候。这在电影《隔山有眼》(“The Hills Have Eyes”)中就有体现,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着经典的车子在荒芜小镇中抛锚的桥段而展开的。
6. 鸡同鸭讲无障碍
若 按以往的科幻电影所说,宇宙中存在着极其多样化的生命形态,他们有着不同的穿衣偏好,甚至会顶着各种愚蠢的发型(莉亚公主,我就是在说你!)。那么,为什 么谁都会说或者能完全理解英语呢,这么巧吗?啊,确实如此,因为如果观众不能理解每一个角色到底说的什么鬼,就会遗漏大量的故事情节。
当然,乌奇族人(Wookies),克林贡人(Klingons)和那些类人生物有他们自己的交际语言,观众听着不过就是咕哝声,但似乎说英语的人依然可以毫无障碍地理解。相比之下,我们当中那些还在为高中标准西班牙语而苦苦挣扎的人,对此真是非常的不平和嫉妒。
5.精编舞蹈全上阵
在 现实生活中,群舞和摇摆舞(theWobble)、滑步舞(the Electric Slide)一样复杂。不仅如此,对于那些未经训练的舞者来说,还有可能扭伤脚踝。所以如果电影中十几二十岁的人想要迅速精进舞艺、跳出与剧情无关的专业 水平舞蹈,那就必须要先热爱它。我可不是在抱怨——但如果每天工作之余在休息室即兴跳上一支舞,生活会更加酷炫,不是吗?
《重返17岁》(“17 Again”),《春天不是读书天》(“Ferris Bueller’s Day Off”)和《大人物拿破仑》(“NapoleonDynamite”)都是完美重现或表演扭臀舞的经典范例。《窈窕美眉》(“She’s All That”)则给极棒的毕业舞会以特写,这场舞会后来受到了电影网站SLP Mode的嘲讽:“这部电影中,过于精心编排的毕业舞是九十年代的传奇,更神奇的是居然所有人都能跳出专业水准,而那个DJ(当然是亚瑟小子 (Usher)所演绎的)的蹩脚解释使这一切更加有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跳我曾教过你们的那支舞,我知道你们一直在练习!’”
4.英伦口音领风骚
英 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超过5300万人认为英国是自己的母国。这个数字本身已经够大了,然而跟地球上现有的70亿、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人口比起来,也只是 沧海一粟。尽管如此,只要任何时候电影人物需要一开口就让人觉得或其品位高雅,或出身高贵,或聪明绝顶,或阴险邪恶,或来自异国,英国口音就会霸占美国票 房。英国口音的出现完全不考虑电影里故事的发生地,你甚至能在背景设定于英国成立前的电影中听到这熟悉的调调,比如《指环王系列》(”The Lord of the Rings”)?《特洛伊》?(”Troy”)《悲惨世界》(”Les Miz”?)?《斯巴达300勇士》(“300”)?英音成了这些电影的一大特色。或许是因为英音对白能让美国观众听得懂,听得舒服,同时又仿佛这故事发 生在别的时空,这种错觉让观众们感觉很棒(也是可以理解的)。此外,充满异国情调的口音也能让演员迅速走红。
3.家中安全护不住
我家的地下室装满了玩具,宽敞而明亮。然而,电影中的地下室总是精神病患者、死尸的栖息地,或者直接是酷刑室。为什么电影人物听到奇怪的响声时非要走下这些关键的台阶呢?因为这是一部恐怖电影,就这么简单。
为了我们的观影体验,电影里的人似乎总在做着最愚蠢的决定。为什么开门时不先在猫眼那看一下来人是谁?搭载一个乘顺风车的人或者安装窗帘前为什么不三思而后行?拜托,虚构的人物(和懒惰的编剧),你记得妈妈教过你不要拿陌生人的糖果吧?
2.改变形象成焦点
我 知道许多极受欢迎的名人都戴眼镜。然而在电影中,任何一个年老的角色如果以戴眼镜的形象出现,那基本上预示他已经远离社交生活了。幸运的是,帕特里克•德 姆西(Patrick Dempsey)在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作品《爱是非卖品》(Can’t Buy Me Love)中扮演的此类角色,矫正眼镜可以随时摘除,发型也可以为了提高社会地位而随意改变。《坏女孩》(”Mean Girls”)、《火爆浪子》(”Grease”)和《窈窕美眉》(“She’s All That”,由于它的特立独行的风格而闻名)这几部电影都以书呆子、孤僻才女以及天真浪漫小女生的转变为主题,她们看到自己通过化妆(尽管这完全没必要) 换了副新面孔后变得多么受欢迎。若这些人物转变的过程能用蒙太奇手法展现,再配上一段流行歌曲做背景音乐,那就更好了。(译者注:音乐蒙太奇:从彼影像过渡到此影像的切换过程中音乐起到了连接的作用,从一个时空跨越到另一个时空的转接中音乐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这种音乐配合影像的电影手法,就是音乐蒙太奇。)
1.辣妹腿长臀又翘
女性完全打破了总在电影中扮演弱者的天花板。她们不再扑闪着睫毛等待着高大英俊、孔武有力的骑士来解救。这 样坚决不行!凯特尼斯·伊夫狄恩(Katniss Everdeen,《饥饿游戏》系列的女主,这电影假设你已经被困在一个荒岛上了),特丽斯·普赖尔(Tris Prior,《分歧者》女主),劳拉·克劳馥(Lara Croft,《古墓丽影》女主)和许多其他类似角色都凭借她们的美貌、智慧与魔鬼身材而大放异彩,使得观众为之倾倒。当然,她们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这些角色还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未被搬上银幕前,斯佳丽·奥哈拉(Scarlett O’Hara)早就已经徒手摘棉花、射杀耍流氓的凶恶士兵了。
电 影中女主角的形象已大有改变,臀翘腿长、身着紧身裤、发型完美不凌乱的年轻辣妹,总比往昔霉运当头还懦弱无助的女性看起来强太多,但这也逐渐成了电影中的 陈词滥调。虽然如此,银幕上的此类角色只会更多,因为挑选演员的职业电影人深知相比于或楚楚动人或令人惊奇的人物形象,观众们还是更喜欢女主两者兼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