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考古发现 > 鹦鹉嘴龙的伪装保护色

鹦鹉嘴龙的伪装保护色

■科学家用雷射成影技术重现鹦鹉嘴龙的真本色,发现它们有“反荫蔽”保护色,也就是背部体色较深而腹部体色较浅,能在森林中伪装隐藏身体,逃避巨型兽脚类恐龙的捕猎。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古生物学家Jakob Vinther和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古生物学家文嘉棋等人,分析了一具发现自中国东北辽宁“热河生物群”的鹦鹉嘴龙化石。该化石现展示于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的森肯堡自然博物馆。

鹦鹉嘴龙是生活于一亿二千万年前的恐龙,在同一岩层有许多羽毛恐龙已被发现。鹦鹉嘴龙是三角龙近亲,体形较细小,特征是吻骨的特殊结构,有如鸟类的喙状嘴,属草食恐龙,其牙齿呈叶子状,咀嚼时会像剪刀般前后作用,咬住和切断植物,再利用胃石加以研磨食物。

这具鹦鹉嘴龙化石保存完好,甚至仍然看得到泄殖腔,而且还有死后被挤压而排出一半的粪便。其外皮组织亦由于土中矿物被盐矿化而保留在鳞片中。生物学家们用雷射诱导萤光成影技术(Laser-Stimulated Fluorescence,LSF)分析鹦鹉嘴龙的鳞片化石,发现化石残留的外皮色素显示鹦鹉嘴龙身体主要呈咖啡色,但不同部位颜色深浅有显着差别,如背部、胸部体色较深,腹部下方体色则较浅。他们使用CT扫描并用数位技术重建颅骨,以电脑重新模拟鹦鹉嘴龙肌肉的可能安排,并使用称为有限元分析法(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的工程学方法测试头骨进食用的咬力。

很多动物及昆虫以及许多现代的动物,包括鹿和鲨鱼,都有类似的“反荫蔽”保护色,它们的上侧体色较深但下侧颜色较浅,从下方逆着浅色往上看去,使它们在林中或水中较难被发现。鹦鹉嘴龙的反荫蔽伪装,跟现今生活在封闭栖息地的动物相似,因此可进一步推论鹦鹉嘴龙是栖息于茂密的森林树冠下,而非在稀树草原,这是科学家首次使用这类讯息来推断一个古老动物的自然栖息地。

(必须)

(必须,保密)

阿狸1 阿狸2 阿狸3 阿狸4 阿狸5 阿狸6 阿狸7 阿狸8 阿狸9 阿狸10 阿狸11 阿狸12 阿狸13 阿狸14 阿狸15 阿狸16 阿狸17 阿狸18

真诚欢迎各科普媒体、机构、专家和网友与我们联系合作! Email: [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2011-2021 Designed by 未解之谜网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