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剧中经常会有皇帝颁发圣旨(诏书),并由太监负责传达,诏书的第一句往往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戏剧与历史上的真实念法其实有所差异,而且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是以此作为诏书开头。
古代圣旨并没有特定的格式,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用法,有时候就算是同一位皇帝下的圣旨,开头都有可能不一样,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即位诏书开头多为“应天顺时,受兹明命”,推测因为当时朝代更替频繁,皇帝需强调自己的统治为天意,他人不得违逆。
而唐朝的诏书一般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颁布,因此诏书的开头往往都是“门下”二字,宋朝则继续沿用;到了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时,因为官方语言为蒙古语,所以许多汉文公文都是由蒙古语直译而来,文字使用上较生硬,诏书开头“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在蒙古语中是“凭借长生天眷顾、凭借大福荫护助的皇帝的圣旨”之意。
而我们经常听到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实源于明太祖朱元璋,他出身贫农家庭,为了阐明自己当皇帝的合法性,自封为“奉天法祖”、“奉天承运皇帝”,因此诏书的开头自然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念法断句上和我们常看的古装剧有所不同。
有趣的是,虽然每个朝代的诏书开头都不一样,但清朝却继承明制,一样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其背后的原因与朱元璋并没有关系,由于清朝是由满人所建立,所以皇帝想要藉此表达,大清入主中原是奉天命,并且以相同的原因,在本族的发源地“盛京”设立“奉天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