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中经常出现走投无路的穷女子为了生计,在街边卖身为奴或是卖身葬父的经典桥段,除了在身上挂牌明码标价,或是在前方摆一张纸,写上卖身理由之外,还会不约而同的在头上插着一根草,乍看之下十分突兀,但其实这根草不是随便乱插的,背后大有深意!
古代买卖的赶集地点多半在驿站附近,为求交易迅速,卖家会顺手拔一根草放在商品旁,让买家一眼就知道这是要出售的品项。因为当时受教育的百姓不多,文盲率高,懂得写字的人不多,看得懂文字的人更少,更何况各地的方言极其难懂,所以在商品旁放一根草就成了众人约定俗成的公认标记。
历史故事中,杨志卖刀、范进卖鸡、秦琼卖马都有类似的举动,在要贩售的东西插上“草标”,以示自己卖东西的决心。然而古人卖的东西不仅仅是物品,穷人家为求温饱甚至不惜卖儿卖女,在孩子的头上插上草标,表示孩子的命不值钱,只要用很低廉的价格就可以买下为奴。
另外,古代也常有如花似玉的穷女子“卖身葬父”的现象,一般都是跪在街边,身旁摆放着老父亲的遗体,等待好心人将自己买下,以获得安葬父亲的费用。这一幕却也不禁让现代人疑惑,为何做出这种选择的都是女儿,却少有儿子卖身葬父;再者,为何不自己挖坑,让父亲入土为安呢?
原因在于,古人认为女儿早晚都要出嫁,只有儿子才能延续香火,因此为了生计,卖的多数都是女儿。另外,当时若想处理一个人的后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遵循一定的丧礼制度,葬具也要准备齐全,不能草草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