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历史故事 > 你知道古代皇帝有多少个玉玺吗?答案太惊人

你知道古代皇帝有多少个玉玺吗?答案太惊人

2016年6月16日15:02 未解之谜网
        <p>
            <img src="https://www.122336.com/content/uploadfile/201606/20160625002304.jpg" alt="你知道古代皇帝有多少个玉玺吗?如果你只知道“传国玺”那就太弱了。" title="你知道古代皇帝有多少个玉玺吗?如果你只知道“传国玺”那就太弱了。" />
            <p>你知道古代皇帝有多少个玉玺吗?如果你只知道“传国玺”那就太弱了。</p>
        </p>

“玉玺”是帝王用以署名的印章,皇帝的印章有公章和私章之分,代表国家发布诏书或其他文告时钤用的可称为公章,是皇权的象征,古人称之为宝玺、御玺、御宝或国宝。中国人用印来表示信用,始于周朝。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称“玺”,臣民所用只能叫做“印”。又因为此时的玺专以玉质(另一说认为玉字的由来是传说秦始皇以和氏璧制造玉玺),故称为“玉玺”。

        <p>
            <img src="https://www.122336.com/content/uploadfile/201606/20160625002309.jpg" alt="皇帝用的印因使用玉质,故称“玉玺”,另一说认为玉字的由来是传说秦始皇以和氏璧制造玉玺。" title="皇帝用的印因使用玉质,故称“玉玺”,另一说认为玉字的由来是传说秦始皇以和氏璧制造玉玺。" />
            <p>皇帝用的印因使用玉质,故称“玉玺”,另一说认为玉字的由来是传说秦始皇以和氏璧制造玉玺。</p>
        </p>

玉玺从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称为“玉玺”,共有六方,,但有一方玉玺却不在这六方之内,便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

在汉代,传国玺是镇国神宝,从不使用。皇帝另有六方常用的印章,有“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俗称六玺。

每玺钤用的范围均有规定,譬如赏赐诸侯王时用“皇帝行玺”;发兵、召大臣时用“皇帝信玺”;向外国发送文书时用“天子行玺”。这些印章都是白玉质地,螭虎钮,形制与传国玺基本相同。其印文用小篆,字体端丽典雅,印面有田字格,为典型汉初印,是迄今所见汉帝六玺中的唯一印痕。

        <p>
            <img src="https://www.122336.com/content/uploadfile/201606/20160625002312.jpg" alt="在汉代,传国玺是镇国神宝,从不使用,皇帝另有六方常用的印章。" title="在汉代,传国玺是镇国神宝,从不使用,皇帝另有六方常用的印章。" />
            <p>在汉代,传国玺是镇国神宝,从不使用,皇帝另有六方常用的印章。</p>
        </p>

魏晋及南朝刘宋的宝玺完全沿用汉制,不但“乘舆六玺”的印文,使用范围与汉常用的六玺相同,其质地及钮式也仿汉玺。到了北朝及隋朝的宝玺制度则有若干变化,如北齐除有传国玺和“天子六玺”外,增加了一方“督摄万机”四字的木印;而隋有二方“传国玺”,其中一方定名为“神玺”,另一方称“受命玺”。

到了唐宋,宝玺制度终于发生了带有转折性的变化,表现为改玺为宝、数量增多和形制更改。在唐朝武则天称帝时,独出心裁地增加了一方“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神玺,而将八玺制改为九玺制。另外,武则天晚年忌讳“死”字,因“玺”字和“死”字谐音,她厌恶“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的称谓,认为不吉利,就下令改“玺”为“宝”。到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继位,又将“宝”改回“玺”;而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又再次改“玺”为“宝”。从此以后,“玺”称“宝”成为定制,历朝历代相沿不改。

        <p>
            <img src="https://www.122336.com/content/uploadfile/201606/20160625002313.jpg" alt="到了唐宋,将“玺”称“宝”成为定制。" title="到了唐宋,将“玺”称“宝”成为定制。" />
            <p>到了唐宋,将“玺”称“宝”成为定制。</p>
        </p>

北宋时宝玺数量出现增多的趋势,如皇帝即位都自制“受命宝”。北宋初年还使用过“天下合同之印”、“御前之印”、“书诏之印”三种印章。但作为定制只有“八宝”,即“镇国宝”、“受命宝”及仿汉六玺。

宋徽宗政和七年用和阗玉新镌一宝,文曰“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名为“定命宝”,合前八宝,也仅九宝。

然至南宋,则有北宋遗留下来的“大宋受命之宝(宋太祖时铸)”、“定命宝”;新镌的金宝有三“皇帝钦崇国祀之宝”、“天下合同之宝” 、“书诏之宝”;玉宝一“大宋受命中兴之宝”;还有以“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为文的“护国神宝”、以“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为文的“受命宝”加上仿汉六宝,合共十四宝,从而在数量上突破了汉制。而明清宝玺数量更多,显然受此影响。

        <p>
            <img src="https://www.122336.com/content/uploadfile/201606/20160625002319.jpg" alt="明初宝玺定为十七方,而乾隆则钦定二十五宝。" title="明初宝玺定为十七方,而乾隆则钦定二十五宝。" />
            <p>明初宝玺定为十七方,而乾隆则钦定二十五宝。</p>
        </p>

元代使用八宝,即“受命宝”、“传国宝”以及“皇帝之宝”等六宝,与隋唐制度大体雷同,而在数量上对宋制作了删减。

明代则又恢复了宋的多宝制度,印文除保留旧制之六宝名称外,其他均已改异。明初宝玺定为十七方,然《明史·舆服四》仅载十六方印文,其文曰:“皇帝奉天之宝”、“皇帝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之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广运之宝”、“皇帝尊新之宝”、“皇帝亲亲之宝”、“敬天勤民之宝”、“御前之宝”、“表章经史之宝”、“钦文之玺”。

至嘉靖十八年又增加七宝,文曰:“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大明受命之宝”、“巡狩天下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讨罪安民之宝”、“敕正万民之宝”,与前十七宝,合共二十四宝。

清承明制,乾隆钦定的二十五宝,有二十宝完全袭用明宝,只有“大清受命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满文)”、“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五方是清室新定的。

(必须)

(必须,保密)

阿狸1 阿狸2 阿狸3 阿狸4 阿狸5 阿狸6 阿狸7 阿狸8 阿狸9 阿狸10 阿狸11 阿狸12 阿狸13 阿狸14 阿狸15 阿狸16 阿狸17 阿狸18

真诚欢迎各科普媒体、机构、专家和网友与我们联系合作! Email: [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2011-2021 Designed by 未解之谜网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