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历史故事 > 清朝官员不可乱自称“奴才” 地位竟比臣还高

清朝官员不可乱自称“奴才” 地位竟比臣还高

2022年1月25日2:32 未解之谜网

常看清宫剧的人就会发现,跟在皇帝身边的太监总喜欢自称“奴才”,事实上不少清代官员都常常自称“奴才”,不只在官方文件、奏章上可以看见,也经常使用于官员觐见皇帝的时候,但“奴才”明明是个贬义词,为何清朝官员要这样称呼自己呢?

根据《新浪新闻》报道,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研究员潘洪钢指出,从魏晋时期开始,“奴才”一词就经常以贱称、卑称或辱骂他人之意,出现在历史记载之中,但同时对于北方民族而言,“奴才”和“臣”其实是相同的意思,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满清入关以前,“奴才”一词早已出现在官方文献中,《清稗类钞‧称谓类》记载:“当未入关以前,满洲曾贡献于高丽,其表文,自称后金国奴才。可见奴才二字之来历,实为对于上国所通用,其后逐相沿成习耳”,由此可见自称“奴才”为满清旧俗,并不认为这么做有辱国体。

然而满清入关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对奏章中要自称“奴才”还是“臣”做出规范,于是一部分旗人仍沿用旧习,自称为“奴才”,但也有一部分人改称自己为“臣”,一直到雍正才下令统一称谓,“凡奏章内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概书写臣字”,但这项规定没有强制执行,因此奏章中2种称谓都依旧存在。

最后在乾隆23年,才正式对官员们的称谓进行规范,并要求公事与私事必须分开处理,“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着传谕: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折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除此之外,满州旗下官员,无论官职大小,在觐见皇帝、皇后以及一般奏折中都应使用“奴才”,汉族官员则必须使用“臣”。

事实上“奴才”这个称呼反映出旗人和皇室之间的亲近关系,其中八旗汉军虽然地位和待遇都低于满、蒙旗人,但仍被视作满州人员,因此也可以使用“奴才”一词;另外在清制中,武官也都必须自称“奴才”,若是随意称臣还会遭到皇帝训斥。

(必须)

(必须,保密)

阿狸1 阿狸2 阿狸3 阿狸4 阿狸5 阿狸6 阿狸7 阿狸8 阿狸9 阿狸10 阿狸11 阿狸12 阿狸13 阿狸14 阿狸15 阿狸16 阿狸17 阿狸18

真诚欢迎各科普媒体、机构、专家和网友与我们联系合作! Email: [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2011-2021 Designed by 未解之谜网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