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7 月 23 日,来自韩国的研究团队发表了《The First Room-Temperature Ambient-Pressure Superconductor》,宣示着世界上第一个室温常压超导体被成功发明。文章刚刊登到 arXiv 上,便掀起了全球各地的研究热潮,不少媒体竞相报道,科技市场、各种概念股也沸腾着。那么,“室温超导体”究竟是何方神圣?
超导体——能源损耗的救星?
相信大家对于这个词并不陌生、却又不甚熟悉。在中学时代理化课,我们接触过“导体”这个词;在关注科技业或者财经新闻时,可能接触过“半导体”这个词。而“超导体”(superconductor)究竟是什么?
首先,“超导”是一种物理性质,在距今大概一百多年前便被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 1911 年,科学家发现:将汞(水银)透过液态氦冷却至 4.2 K(相当于 -268.95 °C)时,电阻将完全消失,这便是“超导现象”的开端。因此,“低温”似乎是开启新世界的一把钥匙。而电阻消失有什么帮助?
事实上,我们生活周遭的一切都是在无穷的损耗中进行的,以电子产品和通讯设备为例,这些电路元件与器材的运作源于电流,亦即导线内部电子的游动,但这个传输过程是耗能的,因为电子会不断与导线内壁的原子碰触、摩擦,从而消耗到不少能量,同时也意味着导线寿命会随时间衰减。电路损耗的能量与电阻成正比(P = I²R),如果电阻消失了,那意味着损耗的电热能也将消失,这将大幅提升电子在线路中的传输效率,从电力传输、通讯、发电机,到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等层面,使用效能都将显着提升。
到了 1933 年,物理学家发现:当物质低于临界温度变成超导体时,会具有“完全抗磁性”,也就是原本应该穿过物体本身的磁力线会巧妙地从旁“绕过”,这个现象被称为“麦斯纳效应”(Meissner effect)。这个效应带来了超导体的“悬浮”性质,也就是在不用任何外力的接触下,在足够的低温环境中、超导体便可以藉由抗磁性让物体“悬浮”而起。我们知道,凡是有接触便有摩擦力的产生,而摩擦力会损耗不少热能,因此,如果可以不透过外力接触而操控物体、就意味着没有了摩擦力、也就可以不再担心能量的损耗。
麦斯纳效应示意图:当超导材料低于临界温度时(右),便可产生完全抗磁性。图/Wikimedia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归纳“超导体”具有下列两大特性:
超导电性:在临界温度以下,电阻消失,意味着能量损耗可被降至最小值。
完全抗磁性(麦斯纳效应):在临界温度以下,磁力线被排斥于物体之外,意味着超导体可具有悬浮特性。
科幻电影中,那些飞快如光的磁浮列车、悬空而起的滑板、或者看似反重力的幽浮,这些都可以透过超导实现,因此,未来世界很可能充满着各个类型的超导设备。即使在今日,相关的应用也已出现,比如日本便在数十年前研发出“超导磁浮列车”(SCMaglev),2015 年测试的最高时速即达到每小时 603 公里,刷新了地表上速度最快的列车纪录。
室温超导体——物理学的圣杯
然而,你或许也发现了,“超导体”并非唾手可得,至少需要“低温”这个条件,又或者“高压” 。
而低温不仅仅是冰点这样的温度,而是接近“绝对零度”(0 K,即 -273.15 °C) 的“极低温”,因此,开发出“高温超导体”成为了物理学家的重要目标,而这里的“高温”并不是让水煮沸、会让你烫伤的温度,而是指高于绝对温标 77 K(-196.2 °C,即液态氮的沸点)的温度。这个对人类来说已是难以想象的低温、对超导体而言却是相对的高温。截至 2023 年,人类所开发出最高温的超导体是一种名为 lanthanum decahydride(十氢化镧,LaH₁₀)的化合物,其临界温度是 250 K(-23 °C),在 200 GPa(相当于接近两百万大气压)的环境下才得以实现超导特性。
目前已知被证实的高温超导体——“十氢化镧”的化学结构。图/acs.org
由此可知,要开发出“高温超导体”实属不易,发明出“室温”、“常压”的超导体基本上更是难上加难。且液态氦、液态氮这些低温材料都是需要一定的成本,再加上要定温保存更是不易,因此,倘若室温超导体能被成功发明,这意味着不仅能大幅降低成本、还能大幅提升运作效能。
LK-99——睽违已久的圣杯、或是泡影?
回到文章一开始的新闻:2023 年 7 月下旬,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 (KIST)以李石培、金智勋为主的研究团队宣称他们开发的材料“LK-99”在“室温”、“常压”环境下具有超导特性。这次的实验纪录号称:他们的 LK-99 材料具有室温超导特性,且上限可以到达 400 K(127 °C)这名副其实的“高温”,并且是在正常大气压力下完成的——这远远胜过上一个高温超导体 250 K、200 GPa 的纪录;不仅如此,这个“LK-99”制作过程超乎想象地简易,基本上待在实验室不用三天就可以完成!拥有这么良好特性、且制作过程又特别上手的超导材料如果被证实,势必掀起第四次工业革命。
LK-99 的晶体结构侧视图。图/https://arxiv.org/pdf/2307.16040.pdf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团队在论文中的研究内容:首先,这个“LK-99”是近似于 Pb₉Cu(PO₄)₆O 的化合物,从化学式来看,可以发现铅(Pb)、铜(Cu)、磷(P)这些都是不难到手的化学元素。而制作过程基本上就是研磨、混合、加热、密封、抽真空等步骤,来回大概三天以内、就能生成 Pb₉Cu(PO₄)₆O,也就是 LK-99。根据他们的论文所述,这个晶体结构的形变会在材料内部产生应力,从而在特定截面产生“超导量子阱”(superconducting quantum well,SQW),致使材料产生了超导特性。这一系列过程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的,且LK-99的超导特性可以维持到摄氏 127 度的高温。
简单来说,这个 LK-99 的超导性质与温度、压力无关,而是肇因于晶体本身,特定的结构形变导致了物质产生超导现象。在他们发布的影片中,可以看见灰黑色的 LK-99“部分悬浮”在磁铁上,这是他们用来佐证“完全抗磁性”(麦斯纳效应) 的证据,之所以没有完美地悬浮是因为晶体的杂质所导致;此外,他们也宣称测量结果显示零电阻率,也就是电阻完全消失的“超导电性”。当“零电阻率”、“完全抗磁性”这两个条件充分具备后,LK-99 便可以被视为一个成功的室温超导体。
影片中所显示的 LK-99 具有部分悬浮的特性。图/Wikimedia
在论文推出后,世界各地的学术机构与实验室开始着手复现 LK-99 的制备过程、并竞相发表研究成果,短短不到两周时间,关于 LK-99 的复现实验以及理论相关的研究已经有二十多项。然而,截至目前(2023 年 8 月 10 日)为止,尚未有成功复现、且通过同行审核被登上期刊的成果(论文发表在学术预印本网站 arXiv,一般需要通过同行审核才有机会被刊登在期刊)。实验的成果不尽相同,有些证明了 LK-99 的悬浮与抗磁性、有些证明了零电阻率,但也有一些只有观测到电阻的跳变、有些甚至没有观测到任何结果。
一个值得注意的部分是:即使韩国研究团队的论文中宣称他们观测到 LK-99 的抗磁性,也有不少团队复现 LK-99 的悬浮特性,然而,这并不能断定它来自于“麦斯纳效应”。事实上,不少磁性物质都会有“抗磁性”,这来自于微观的分子磁矩;但超导体所具备的是由宏观“超导电流”产生的“完全抗磁性”(注意:本文目前为止强调的都是“完全”抗磁性),甚至能因麦斯纳效应产生的磁通量而“固定悬浮”在同一位置(即使将底座磁铁 180 度反转,它也应当平稳地悬浮在相同的角度——这背后是复杂的量子机制,而非磁场或静力平衡的结果)。另一方面,即使一些实验发现了该物质有“零电阻”的结果,但这并不全然等同于“零电阻率”,因为如果测量的尺寸过小、也是会有量测不出电阻的可能性。因此,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指向大概是:LK-99 或许具有抗磁性,但并未被证实存在有明确的超导行为。
历史借镜与未来展望
事实上,物理学家对于室温超导的圣杯之旅一直以来从未间断。举例而言,2020 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以迪亚斯(Ranga P. Dias)为首的团队便号称开发出了一种名为 carbonaceous sulfur hydride 的超导材料,利用钻石生成,并在 288 K (15 °C)、267 GPa 的环境下具有超导特性,甚至登上《自然》期刊,但该论文在两年后因为统计分析结果的瑕疵而被撤销;2023 年初,该团队再次宣称开发出了以 lutetium hydride(氢化镥)为主的超导材料,这次的结果更令人惊艳——在 294 K (23 °C)、1 GPa(约莫一万大气压)下便具有超导特性。可惜的是,该论文后来也因为涉嫌抄袭与伪造数据而被撤下。
科学最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就是它必须是“可证伪的”(falsifiable),对于从事实验的科研人员而言,一个发明是否能被确立最关键的要素便在于实验“可复现”(repeatable) 与否。如果一个实验无法被成功复现,便很难说服学界接受研究成果。目前看来,韩国团队所研发的 LK-99 可能无法算是成功的室温超导体,不过我们也无需气馁;尽管 LK-99 的超导行为目前尚未被成功复现与证实,但多少也给人们开辟一条研究蹊径。
人类对于室温超导体的探索从未间断,物理学家们也尝试以各种材料进行研发、希冀能尽早将璀璨的远景付诸现实。虽然人们所憧憬的那种像科幻片中先进且便捷的“未来世界”可能不会在明天就来临,但以当前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步调来说,也许已是指日可待。
超导的应用早已陆续浮现在生活中,日本的超高速列车 SCMaglev 便用到了低温超导的磁浮特性。图/scmaglev.j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