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战时期,军营伙食。
中国古代,在宋代以前人口一直分布北方比较多,但其实很少吃小麦,虽然小麦在汉朝就已经种植,但由于当时人们还不知道把它磨成面粉发酵,只能带着壳一起蒸着吃,叫麦饭,这味道很不好也不好消化,有句话叫“原汤化原食”,最早就是因为古人认为小麦有毒性,必须要和汤一起喝。
最常见的军粮是小米粥。
在中国古代,从商朝到唐朝,不管是军队还是平民,最常见的军粮其实还是小米粥,一般会熬得很浓,然后丢进盐、野菜,若好点会加进肉。小米非常容易保存,据说小米可以保存9年,稻米却只能保存5年,太适合当军粮了。《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病重之时,每天食仅三升,魏军统帅司马懿得知这个消息,大喜过望,断言“其将死也”,认为诸葛亮吃得太少,恐怕离死不远了。
陶罐里头放着小米、水和配菜,一起煮成。
魏晋一升约是现在的0.2023公升,三升等于0.6公升。若说诸葛亮吃的是稻米,三升稻米有一斤重。病重时每天吃一斤稻米,还有人说他快死了,不合逻辑。另外一个例子是在南朝梁后期,镇北将军江革被北魏军队俘虏,一度遭到虐待,“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脱粟”就是去壳的小米,江革一天三升小米,觉得受虐待差不多快饿死了,这情况和诸葛亮对照,可发现诸葛亮吃的应是小米。
明军的穿孔烧饼。
当时正常人一天的饭量是六到七升,军队里一般分为两餐,宋朝以前铁锅不常见,一般都是陶罐。里头放着小米、水和配菜,一起煮成。到了唐宋元明时代,小麦终于普及了,在行军打仗时准备的军粮,像是明军的穿孔烧饼,穿个绳子可以在身上背成一串,有时还可以用来挡住弓箭。
另外明军还有一种办法,把米饭做成干饭,去除水分后携带,吃饭时浇入热水,就可食用,明军野战副食,是把三升豉掺以五升盐捣碎如泥状,捻成饼状曝晒干。食用时剥一块枣核食用,代替酱菜。同时期的日本,武士们行军时吃的这种茶泡饭,其实也差不多。只吃在讲究点的用茶水泡,不讲究的就用热水。
古人把布放进醋和盐里浸泡,然后晒干,然后就能得到“醋布”。
一般大军出征会有一顿大餐,比如唐军出征宴会非常丰富,必有牛和酒,但肉在中国古代军粮里是奢侈品,一般时候吃不到。平时为了配饭,古人发明了一种奇怪的配菜:把布放进醋和盐里浸泡,然后晒干,然后就能得到“醋布”。前线军士出征,只要带上一块这样的布,在吃饭时。剪下一块来,和军粮一起煮。就能吃到有醋有盐的饭食了,堪称“最奇葩的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