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无助、控制感,以及忧郁
提过塞利格曼等人发现的“习得无助”现象,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动物基本学习历程的实验,训练动物跳过栅栏以避开脚下的电击。动物通常很快就能学会怎么做,但有一组动物,因为先前经历过一连串无法躲避的电击,所以始终都学不会,它们甚至放弃尝试,只是待在原地乖乖接受电击,而从不试着跳过栅栏。研究者的解释是,当动物遭受自己无法控制的电击,就会学到不管怎么做都无济于事,这样的习得无助感会转移到新情境,即使它们能够控制这个新情境,还是会放弃尝试。
塞利格曼深入研究习得无助现象之后,惊讶地发现,这些无助的动物跟忧郁症患者有许多共同点,尤其是两者的消极心态,忧郁症患者有时连“今天要穿什么衣服”这样的小事都力不从心。塞利格曼推论,至少有部分忧郁症患者是因为经历过一次强烈的失控感,于是开始相信自己对任何事都无能为力,并认为这种无助感会一直持续出现在各种情境。根据塞利格曼的假设,拥有控制感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五十多年前,一项研究以三个月大的婴儿为受试者,凸显了控制感的重要性。研究者将婴儿分成两组,A 组是有控制权的婴儿,他们躺在婴儿床上,头靠着枕头,床的上方倒挂着一把半透明的伞,里面用弹簧黏着几只动物玩偶,如果婴儿转一下头,伞里的灯就会亮起,婴儿就可以看到那些玩偶在“跳舞”,但一会儿灯就熄灭了。当 A 组婴儿碰巧转头,让伞里的灯亮起并看到玩偶,他们就会表现出好奇、开心和兴奋的样子,而且很快就学会利用转头来控制玩偶的出现,然后一次又一次重复这个动作,看起来一直都很开心。B 组婴儿则没有控制权,只有在 A 组转头时,他们床上的灯也跟着亮起,才可以“顺便”看到玩偶, 所以 B 组看到玩偶的次数和时间都跟 A 组一样多,但他们只有在一开始表现得跟 A 组一样开心,然后很快就因为适应而失去兴趣。
研究使用玩偶测试后发现婴儿的快乐似乎源自于“控制感”。图/envato
研究者从两组婴儿的反应差异,得到下列结论:让婴儿一直很开心的原因,并不是会跳舞的动物玩偶,而是控制感。A 组婴儿之所以对着玩偶咯咯笑个不停,是因为他们似乎知道是自己让这一切发生,“是我干的好事,很棒吧,而且只要我想要,随时都可以再来一次”。B 组婴儿虽然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看到玩偶,但是却没有体验到这种令人兴奋的控制感。
小婴儿几乎无法控制任何事物,既不能任意靠近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无法离讨厌的东西远远地。他们无法灵活控制自己的手,所以抓取或操作物品都很吃力。他们还会无预警地被被东戳戳、西捏捏,或是被抱起又放下。小婴儿的世界就是只能被动让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任由别人摆布。或许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当他们偶然发现自己可以控制那么一点小事, 就异常在意和兴奋。
另一项研究以生命的另一端——老年人为受试者,也戏剧化地证明了“控制感”对于幸福快乐的重要性。研究者告诉 A 组养老院的住民必须为自己负责、照顾好自己;B 组住民则被告知他们的一切生活起居都由工作人员打理。此外,A 组每天都要决定一些简单的事,并照顾一盆植物;B 组则没有任何决定权,他们的植物也由工作人员照顾。结果,A 组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控制权)比 B 组(没有控制权)更有活力、更灵敏,主观幸福感也更高。最引人注目的是,A 组的平均寿命比 B 组多好几年。可见,从出生到死亡,人都需要拥有对生活的掌控权。
从出生到死亡,人都需要拥有对生活的掌控权。 图/envato
无助感、忧郁和归因风格
塞利格曼的“无助-忧郁理论”仍然受到质疑,最大的问题是,并非每个失去掌控感的人都会陷入忧郁。因此,塞利格曼和同事在 1978 年修正了这一理论,并指出在无助感和忧郁之间,还存在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历程。根据修正后的新理论,人在失败和失去掌控感之后,会问自己为什么,像是“为什么他要跟我分手?”“为什么我被刷下来?”“为什么我没有谈成那笔生意?”“为什么我的成绩这么烂?”。换句话说,人会寻找失败的原因。
塞利格曼等人认为,人对事情的解释——即归因风格(attributional style)大致有两种,每种风格都倾向接受特定类型的原因,而这些原因不一定跟实际情形有关。根据归因风格的特性,造成失败的原因可以分成三个向度:全面或特定、长期或短暂、内在或外在。
假设你去应征一份行销业务的职缺,却没被录取,你在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失败时,下面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全面:我的自传和履历都写得不好,面试时又很紧张,看来不管找什么工作都不会被录取了。
特定:我对那家公司的产品类型不太了解,我得多做一些功课,面试时才能脱颖而出。
长期:我的个性不是很主动积极,也无法担负责任,这份工作根本不适合我。
短暂:我最近感冒,好几天没睡好,面试时状态不佳。
内在:原本应该可以顺利得到这份工作,是我自己搞砸了。
外在:他们应该早就内定好了,找人去面试只是做做样子,大家都是去陪榜的。
如果你用特定、短暂、外在因素去解释自己为何没被录取,那么你对下次找工作的预期会是什么?你也许会想:如果去应征自己熟悉的领域,并且保持睡眠充足,自己也更主动机灵一点,而且面试没有黑箱作业,一切就会很顺利。换句话说,这次的失败经验不太会影响下次找工作的表现。
反之,假设你用全面、长期、内在角度看待自己的失败,认为自己的履历毫不起眼, 面试时老是紧张得说不出话,而且个性太被动,别人都比自己更适合这份工作,那么你预期的未来就会黯淡无光,你不但没得到这份工作,接下来要找任何工作都会很困难。
修正后的“无助-忧郁理论”认为,如果用全面、长期、内在因素去解释失败,那么由失败或失去掌控所引发的无助感才会导致忧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有充分理由预期自己将不断遭遇失败。既然注定会失败,那么每天起床、换好衣服,继续应征下一份工作又有什么意义?
如果用全面、长期、内在因素去解释失败,人有充分理由预期自己将不断遭遇失败,那么由失败或失去掌控所引发的无助感会导致忧郁。图/envato
对上述理论的检验已得到令人瞩目的结果。人确实会表现出不同的归因风格,“乐观者”会将自己的成功解释为全面、长期、内在因素所致,而认为失败是由特定、短暂、外在因素造成。“悲观者”则恰好相反。如果两个人得到同样的分数,乐观者会说“我得了 A” 或“她给我成绩打 C”,悲观者却说“她给我打 A”或“我得了 C”,因此悲观者更可能陷入忧郁。此外,从一个人的归因风格也可以预测他未来遭受失败时是否会忧郁。如果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全面性的,就会预期自己在其他生活领域也会遭遇失败,而如果归因于特定因素则不会这么想;如果认为失败的原因是长期性的,就会预期失败将一直发生,而如果归因于短暂因素就不会这么想;如果认为失败是跟个人内在因素有关,自尊就会遭受严重打击,而如果归因于外在因素则不会如此。
这并不表示,把功劳都归于自己,把失败都归咎于外在环境,就是拥有成功、幸福人生的秘诀。最好的方法是面对现实、做出正确归因,虽然这样做可能会造成情绪负荷,但准确分析成败原因,并找出问题所在,才可能在下一次获得更好的结果。不过平心而论,在大多数情况下,过度自责确实会造成不良心理后果。正如接下来所要探讨的,在拥有无限选择的世界,人们更容易因为结果不如意而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