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趣闻轶事 > 为何女生月经会互相传染?原来真有科学根据!

为何女生月经会互相传染?原来真有科学根据!

2016年6月16日11:50 未解之谜网
        <p>
            <img src="https://www.122336.com/content/uploadfile/201606/20160625002560.jpg" alt="为何女生的月经会互相传染?原来真有科学依据!(图片取自health)" title="为何女生的月经会互相传染?原来真有科学依据!(图片取自health)" />
            <p>为何女生的月经会互相传染?原来真有科学依据!(图片取自health)</p>
        </p>

月经会传染吗?相信很多女性都有遇过“经期同步”现象,在室友、姐妹、母女甚至是同事之间,相处久了,大家的生理时间竟然会逐渐同步化,甚至达到时间一致的特殊景象。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并非空穴来风,确实有些科学家提供了原理和解释,他们称之为“月经的同步化”(Synchronization of the menstrual cycle),而造成月经同步的主因,就是人人熟知的费洛蒙(pheromone)。

“月经的同步化”的概念,来自1971年史特(K. Stern)及麦克林托克(M. K. McClintock)在著名科学期刊《自然》(Nature)发表的研究,称同屋居住的女性会出现月经周期趋近的现象。麦克林托克女士选了135名女大学住校生作研究,将她们分为三组:室友组、密友组和随机组。在亲密相处半年之后,麦克林托克对她们的月经来潮日(即月经的第一天)进行分组统计,发现室友组和密友组的来潮日间隔从7-10天变为3-7天,周期出现趋近。

        <p>
            <img src="https://www.122336.com/content/uploadfile/201606/20160625002573.jpg" alt="麦克林托克找了上百名女学生做研究,将她们分成三组,采用记忆回溯法,对照彼此的月经状况。(图片取自huffingtonpost)" title="麦克林托克找了上百名女学生做研究,将她们分成三组,采用记忆回溯法,对照彼此的月经状况。(图片取自huffingtonpost)" />
            <p>麦克林托克找了上百名女学生做研究,将她们分成三组,采用记忆回溯法,对照彼此的月经状况。(图片取自huffingtonpost)</p>
        </p>

而作为对照的随机组来潮日间隔则分别为6-14天和5-15天,基本保持不变。基于其他哺乳动物中存在的类似现象,比如老鼠的“惠田氏效应”(费洛蒙效应,Whitten effect,雄性老鼠释放的费洛蒙可使雌性老鼠发情期同步),麦克林托克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有可能是费洛蒙。后来,月经同步化又被称为“麦克林托克效应”(McClintock effect)。

不过,科学家却在此时遇到了瓶颈,直到今日,也没有一种费洛蒙被明确地证实对人体有作用,这是为何呢?费洛蒙又称外激素,由1959年德国生化学家彼得卡森(Peter Karlson)和瑞士昆虫学家马丁卢瑟(Martin Luscher)共创词,他们认为动物界会“将这种东西分泌到体外,被同一物种其他个体接收并影响它们生理或行为的物质”,例如,昆虫都会释放“性费洛蒙”来吸引异性,某些兰花还会模仿雌性黄蜂的性费洛蒙来吸引雄蜂,为它们传粉。目前很多研究都认为,费洛蒙的识别主要与锄鼻器(vomeronasal organ,VNO)有关,许多哺乳类也有,像是大象或老鼠。

        <p>
            <img src="https://www.122336.com/content/uploadfile/201606/20160625002577.jpg" alt="费洛蒙效应一般发生在动物身上,主要是因为动物有锄鼻器,例如:昆虫、大象或老鼠,但人类却没有。(图片取自nature)" title="费洛蒙效应一般发生在动物身上,主要是因为动物有锄鼻器,例如:昆虫、大象或老鼠,但人类却没有。(图片取自nature)" />
            <p>费洛蒙效应一般发生在动物身上,主要是因为动物有锄鼻器,例如:昆虫、大象或老鼠,但人类却没有。(图片取自nature)</p>
        </p>

但是,人类没有锄鼻器。尽管普遍认为人类的汗腺(尤其是腋下)可以分泌出性费洛蒙,例如:雄二烯酮、雄甾烯醇,但我们到底能不能接收这种信号,长久以来始终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为了证明生理周期与费洛蒙有关,1998年麦克林托克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证明,不同时期释放出的费洛蒙可以影响他人的生理状况。不过这个结论稍显无力,提前和推迟来潮的天数(2天左右)有点少,甚至跟经期长短的波动差不多——这一点麦克林托克本人也不得不承认。

而后来,1992年一位名叫威尔森(H.Wilson)的科学家发表了文章,指出克林托克研究方法的种种问题,例如,他发现即使没有同住在一起、完全没有关系的女生,由于每个人的周期长短不同,但绝对会有高达一半左右的人,经期都会趋向同步,尤其当实验人数较少、统计时间较短的时候,这样的趋同现象更为显着。其次,如何判断女生的月经周期是趋于同步,还是趋于分离呢?假设女性A的月经周期长度是28天,她在第1天、第29天、第57天来潮;而女性B的月经周期长度是30天,她在第15天、第45天、第75天来潮。这时会发现:前一次两女相差14天,后一次相差16天,趋于分离;如果以女性A第二次和第三次月经时间与女性B比较,就变成:前一次相差14天,后一次相差12天,趋于同步。同样的资料得出相反的结论,一不小心就陷入数学陷阱。

        <p>
            <img src="https://www.122336.com/content/uploadfile/201606/20160625002587.jpg" alt="威尔森指出麦克林托克研究方法有问题,因此,目前直到今日,也没有一种费洛蒙被明确地证实对人体有作用。(图片取自yogajournal)" title="威尔森指出麦克林托克研究方法有问题,因此,目前直到今日,也没有一种费洛蒙被明确地证实对人体有作用。(图片取自yogajournal)" />
            <p>威尔森指出麦克林托克研究方法有问题,因此,目前直到今日,也没有一种费洛蒙被明确地证实对人体有作用。(图片取自yogajournal)</p>
        </p>

威尔森的文章出炉之后,得到经期同步结论的研究大幅减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的分析确实找准了问题所在,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更谨慎严密的思路和方法。他之后,又有其他一些经期同步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被提出来,例如:收集资料时,采用的参与者,每隔一段时间回忆一次来潮日期的方式可能出现偏差;麦克林托克当年的研究在涂抹汗水提取物时,没做到单盲或双盲等。

(必须)

(必须,保密)

阿狸1 阿狸2 阿狸3 阿狸4 阿狸5 阿狸6 阿狸7 阿狸8 阿狸9 阿狸10 阿狸11 阿狸12 阿狸13 阿狸14 阿狸15 阿狸16 阿狸17 阿狸18

真诚欢迎各科普媒体、机构、专家和网友与我们联系合作! Email: [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2011-2021 Designed by 未解之谜网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