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未解之谜网 > 未解之谜 > 新证据揭露小行星撞击可能不是恐龙灭绝的原因!

新证据揭露小行星撞击可能不是恐龙灭绝的原因!

这可能是他们覆灭的原因。

长期以来,科学家认为非鸟类恐龙的灭绝,是因为大量的小行星在大约6,600万年前撞击地球。但一项新研究认为,有些不那么戏剧化的东西也可能在它们的灭亡中发挥作用。

研究人员检查了罕见的恐龙胚胎化石,发现非鸟类恐龙的孵化期比我们之前所理解的还久。事实上,至少对于一个物种,孵化期长达六个月。这意味着对于其他动物而言,恐龙是在一个发展更加快速的明显进化不利条件。

来自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生物学家五十度灰戈里‧艾瑞克森(Gregory Erickson)说:“对于了解为什么恐龙在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结束时灭绝,反之两栖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其他爬虫类熬过白垩纪并且繁盛,我们怀疑我们的研究结果有一些解释。

科学家以前认为恐龙的孵化期类似于它们的鸟类祖先,恐龙蛋的孵化时间为11天至85天。

虽然恐龙蛋可能相当大,重达4公斤,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大约是排球般大小。研究人员假设,快速孵化可能允许蛋能够快速发育,而不像类似爬虫类的蛋孵化较慢,可能需要好几个月来孵化。

为了测试是否是真的,艾瑞克森和同行研究人员检查来自两个不同物种的胚胎化石:原角龙(Protoceratops),一种小的、绵羊大小的恐龙;以及亚冠龙(Hypacrosaurus),一种巨大的鸭嘴型恐龙。

 

原角龙

胚胎嘴部通过电脑断层扫描后,研究小组抽出几颗成形牙齿,并且在强大的高解析度显微镜下进行分析。

这项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识别所谓的冯埃布纳线(von Ebner line),这些生长线存在于所有动物的牙齿,但这是第一次科学家在恐龙胚胎中辨识。

艾瑞克森说:“这些线是任何动物的牙齿在发育时所沉积的线纹。”

“它们有点像树的年轮,但每天都沉积。我们可以逐步地计算这些线纹,来看看每只恐龙发育的时间。”

当这么做时,发现到原角龙胚胎几乎有三个月大,而且亚冠龙标本接近六个月。

艾瑞克森告诉科技网志Gizmodo的梅荻‧史东(Maddie Stone):“我很惊讶。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了解下蛋动物的孵化期,对这个群体有很多的意义。”

而在这些恐龙的例子,这种冗长孵化期的意涵可能是特别的重大。

艾瑞克森告诉科技网志Gizmodo:“有一个耗时的孵化期,3到6个月,会让蛋长时间暴露在捕食、干旱和洪水。”

“如果有父母参与,你可以想像这些父母也会长时间暴露。”

 

亚冠龙: Darla Zelenitsky/University of Calgary

这些风险因素在恶劣环境情况下变得极为紧迫,例如在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Chicxulub asteroid)撞击地球之后,有限资源在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是特别地令人忧虑。

换句话说,长孵化期与改变世界的灾难性事件的结合,可能产生不利条件,刚好对非鸟类恐龙太严厉。

研究人员承认,他们迄今只检查了两个化石,都属于一个名为鸟臀目(Ornithischian)恐龙的族群,其特点是它们的骨盆结构。

但是我们还不知道兽脚类(Theropods)的孵化期(它们与现今的鸟类关系更密切),以及包括暴龙(Tyrannosaurus rex)和霸王龙(Velociraptor)之类等。

研究人员接下来想要看它们的胚胎牙齿,只要他们够幸运,能够找到稀有的样品。

没有参与这项研究、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古生物学家史蒂芬‧布鲁赛特(Stephen Brusatte)告诉在科学(Science)期刊的卡洛琳‧葛雷姆林(Carolyn Gramling):“现在真正有趣的是,看看小兽脚恐龙,例如迅猛龙(Velociraptor),是否也是慢慢孵化。”

“如果更多的现代鸟类是唯一孵化地非常快,可能是这个生物学上的功绩给了它们一个更好的乐透彩卷,让它们能够在小行星撞击,杀死所有其他恐龙之下倖存。”

我们必须静观其变,看看研究小组是否能够获得更多的恐龙胚胎,来继续他们的研究。

但与此同时,想想这些古生物是极美的一件事。我们总是想像它们是多么的可怕和凶猛,这种情况可能被待在蛋里多一点时间这样似乎无害的事情所推翻。

然而,这只是最新的证据。恐龙,尽管它们有令人惊叹的力量和大小,有很多事物阻止它们的进化智慧。

艾瑞克森告诉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詹姆士‧戈曼(James Gorman):“这些动物是能量肆意挥霍的浪费者…即使是最小的恐龙,也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发育完成。”

“恐龙发现自己拿了一副坏牌,它们有一副死人牌(dead man’s hand)。”

这项研究成果登载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必须)

(必须,保密)

阿狸1 阿狸2 阿狸3 阿狸4 阿狸5 阿狸6 阿狸7 阿狸8 阿狸9 阿狸10 阿狸11 阿狸12 阿狸13 阿狸14 阿狸15 阿狸16 阿狸17 阿狸18

真诚欢迎各科普媒体、机构、专家和网友与我们联系合作! Email: [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2011-2021 Designed by 未解之谜网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