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画像中可见,他们几乎都绘有胡须,不仅如此,在许多史书记载,关羽、刘邦等人物都留有胡须,蓄胡对古代男性到底多重要呢?在古代,胡须和头发都不能随便乱剃,因为胡子被视为男性的特征,不过总是有胡子较少的男性,秦汉时对于胡子要求不严格,但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没胡子反而会沦为被嘲讽的对象。
位于上唇的胡须称为“髭”、下巴是“须”,两侧则是“髯”,从秦朝的兵马俑来看,可知当时的人已会对胡子做造型,而到汉朝,胡子关系到一个人的品德与志向,在《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中曾提到,“美须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技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以五者贤陵人,而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
在司马迁编撰的《史记》里,曾描述汉高祖刘邦的样貌,“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除此之外,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也有对刘秀的模样描写,“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显示出汉朝人对于胡须非常重视,胡子若长得美,在古人眼中是非常有威严的,另外,在唐朝也是如此,唐太宗因上唇胡须美,被称为“髭龙、髭圣”,明清时期留下的皇帝像几乎都画有胡子。
不过在秦汉时期,对于胡子的要求并不严苛,因此也不会出现歧视的状况,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描述张良“状貌如妇人好女”;《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形容美男子陈平,“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表示张良与陈平脸上没有胡子,但仍受到古人的赞赏。
直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没胡子反而会沦为笑柄,在《三国志.卷四二.蜀志.周群传》曾写到,“裕即答曰『昔有作上党潞长,迁为涿令者,去官还家,时人与书,欲署潞则失涿,欲署涿则失潞,乃署曰潞涿君。』先主无须,故裕以此及之。”,指三国时刘璋长史的张裕,胡须非常茂密,被刘备嘲嚯毛很多,但张裕也不甘示弱回击,嘲笑刘备嘴上无毛,但他却也因此丢了性命。
另外,曹操对胡子也很执着,一日他打算接见匈奴使者,但觉得自己胡子少没威严感,因此请谋士崔琰帮忙,而史书形容崔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不仅如此,《三国志》还有记载,曹操在儿子曹彰胜仗归来后,手持儿子胡须夸赞“我家的黄须儿真是棒啊”。
不过为何三国时期非常重视胡子?其实是受东汉末年宦官之乱影响,在《三国志‧袁绍传》曾记载,“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指袁绍率兵入洛阳南宫内杀绝阉官,而当时阉官都是没胡子的,因此若未蓄胡者就被当成宦官滥杀,导致当时的人为了证明自己并非宦官,因此脱裤检查,在。
而古代人是如何保养胡须的呢?《晋书》记载,“华为人多姿制,又好帛绳缠须,云见而大笑,不能自己。”指西晋武帝大臣张华常用棉绳将胡须绑成辫子,甚至还提到帮胡子染色的方法,另外,《三国演义》记载关羽会使用掺皂角粉的纱带包裹胡须,“约数百根,每秋月约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古代无论哪一朝代,男性对胡子都非常执着,唯有魏晋时期除外,当时男性讲究长相俊美、皮肤光滑,走路时还要表现出弱不禁风的模样,外出时甚至会化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