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也知道是因为大气中因为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这些气体把太阳与地球所产生的辐射能量留在大气层里面,使地球表面的温度提高。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包括了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与氯氟碳化物(CFCs,Chlorofluorocarbons),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二氧化碳。慢着!二氧化碳不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吗?那么说起来,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就代表植物会有更多的原料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温室效应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应该会造成植物长得更好,所以温室效应也不全是坏的啰?
●二氧化碳多等于植物长得好?
理论上虽然是这样,不过在实验中却发现不见得是这样喔!有些植物的确长得更好,但效果并不持续;有些却完全没有长得更好。虽然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氮素不足,但在有些实验里又发现好像氮没有那么重要;至于植物的年龄与种类、水分、温度、甚至添加二氧化碳的技术,虽然都可能有影响,却又无法解释不同实验的结果。
到底是什么影响到植物对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反应呢?由欧洲与美国所组成的研究团队,想到了菌根(mycorrhiza)。菌根是与植物根部共生的真菌,约有94%的植物根部都可以找到它(剩下的6%是水生植物)。有些菌根会把菌丝伸入植物的根细胞中形成菌根共生体(arbuscular mycorrhizae,简称AM),有些菌根则只会包覆在植物根的外围,形成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ECM)。这些真菌协助植物吸收水分与矿物质,从植物那里得到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糖类,对植物的生长与养分的循环有很大的贡献。
但是外生菌根与菌根共生体与植物之间的互动其实不尽相同。过去的研究发现,外生菌根非常的讲义气,不管土壤里面的养分(尤其是氮素)充足与否,外生菌根会一直与植物维持共生关系;相对的,菌根共生体虽然名为共生体,但是当土壤养分不足时,有些菌根共生体会转为寄生(OS:那...还叫共生体吗?)。而它们的分布也不相同:菌根共生体多半都与沙漠、草原、灌木以及热带森林的植物在一起,外生菌根则常见于温带与寒带森林。所以,会不会之前的许多实验,其实都受到菌根种类的影响呢?
●菌根实验
为了了解是否菌根真的是影响植物对二氧化碳反应的主因之一,研究团队分析了83个不同研究团队的实验。结果发现,影响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反应的主因,除了二氧化碳增加的幅度以外,就剩下氮素的高低与菌根的种类了。而且菌根种类对植物对二氧化碳反应的影响力,只低于氮素的高低呢!
研究团队发现,当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到400-650 ppm时,以外生菌根为主的植物,生长的速度(以植物重量的增加来表示)提高了将近三分之一(30±3%);但菌根共生体在相同的状况下生长的速度只提高了不到一成(7±4%)。
而这个效应,在氮素不足的土壤中更明显。外生菌根在氮素不足的土壤中,还是可以帮助植物提高生长速度(28±5%),但是菌根共生体在氮素不足的环境下,对植物的生长就没有帮助了。相对的,当土壤中氮素充足时,有菌根共生体的植物,生长的速度提高了大约两成(20±6%),但与外生菌根共生的植物,生长的速度只略微提高(33±4%)而已。
这个实验结果告诉了我们,由于外生菌根多半与寒带、温带林木共生,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节节上升时,温带与寒带林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尤其是野外的森林,通常不会(也不可能)会有人刻意给予氮肥,因此可以假设在温带与寒带的野生林木,对于固碳的重要性是高于热带森林的。
当然,这个实验也意味着,过去在估计植物对固碳的贡献时,温带与寒带的森林的贡献有被严重低估的现象喔!虽然听起来似乎是个好消息,不过这些年的研究也发现,全球暖化会影响到土壤的菌相,所以还是不要太高兴比较好呢!